<茶情>茶情 2024

茶情

茶情 中國茶情-博客來,茶情:茶道術語-中文百科知識,茶情_百度百科,茶情咖啡廳-Home,茶情咖啡廳-Home|Facebook,茶情咖啡廳-首頁|Facebook,茶情雙月刊-茶業改良場

茶情

概述

茶情是“茶道”這一屬概念下的子概念,它是茶道的六大外延之一。

陳香白說茶道有‘七義一心’,茶情是其七義理之一。負水齋居士則說茶道有六義一心,茶情是其六義理之一。

所謂茶情,是一種在進行茶事活動的環境中,產生的愛茶之心與贊茶之情。它是有修行的茶人們的、茶客們的一種高級精神產物。

茶情形成的原理

茶情發生的原理是人的感官受到以茶葉、茶飲為中心的物質、物象等的刺激,引發感覺神經的興奮並把感覺衝動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大腦皮層的思維活躍然後在語言中樞形成了持續聯想的意識流,最後變成語音或文字。——這是一個主體被客體擾動知覺、掀動深層記憶後形成的發散性思維,並將形象與自我意識一體表達的過程。過程如下:

置身於一些客觀事實前→發現客體→主體認知能力支配下記憶重組→自我意識→各種表象與自我的交織→表象與我一起再現→意志的表達→意欲改變或影響外部世界→世界依然是世界、我依然是我→好像有些改變→發現超我→繼續發情→發乎情、止於禮→世界支配著我、我無法支配世界→各種存在相互擾動→我們生活在引力場→茶和人相互影響著→茶情的出現和繼續發生是不可逆的事實。

茶情,除了跟眾多涉及茶事的相關人(種茶的、採茶的、造茶的、喝茶的、品茶的)的心理活動(包括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等)過程有關,有時它還跟其中一部分人的人格也稱個性(是指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需要、動機、能力、氣質等)有關。即便是與其他的涉茶人員在同一環境或相似環境下,某些個體的需要、動機、能力、氣質等也會與以茶葉、茶飲為中心的物質、物象等的刺激下產生的一般心理活動交織在一起,從有限的抽象思維轉向高度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然後靈感產生並過發展到藝術思維。(這是在涉及茶事過程中對大量表象——大腦對以茶葉或茶飲為中心的物質、物象等的刺激下形成最初的認識,進行高度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並始終始終伴隨著形象、情感以及想像和聯想。)

因此,可以看出,古人認為“茶道不於茶”或“茶道,不是茶”的說法反映出:茶道是建立在物質的“茶”(茶樹、茶葉、茶飲、茶事中的等等)之上的人們的觀念或觀念集合。這些觀念或觀念集合,除了反映出對具體的物質的“茶”客觀認知,它還會反映出人們的帶有個人喜好的偏移的主觀意識,而茶情正是一種帶有複雜的意識或認知的觀念。

茶情,作為涉茶人員的精神產物,一方面,它是茶人大腦對茶及與茶相關的外部世界的反映;另一方面,它還是茶人對其自體內心世界的發現及自我意識的表達,哪怕它有時表現出從客觀現實中游離向虛無飄渺的幻境,它依然是對其人心靈的客觀反映,但那也是人性的渴望,而非眾生皆有果腹之欲。(從僧人、道士們的茶詩中可以找到這樣的表達。)

人們喝茶時的情形通常是:多數飲茶人飲茶之後,因為本我的需求得到滿足,心情愉快而積極地做事情或工作或遊戲,在做事之際,因茶而生的思緒被蕪雜的事物干擾破壞漸漸消亡在此同時可能把事情做得更圓滿;少數人飲茶時,因著對於外物的刺激比常人來的更易感,使得個體意識到自我的與眾不同,繼而發表即興的聲明並記錄在案以供事後回憶再次喚醒自我意識來怡其自我之情。

當這種那種因茶而生的思維意識被人的語言表達或由語言的載體——文字來記錄下來,也就能夠為他人所知了。儘管這種茶情客觀地表達出其人的真實感受與思想,可是在他人看來卻依然會認為那只是那人的主觀觀念。如果他人覺得那人與己似曾相識或是與那人的表達有著英雄所見略同的時候,即是那人將他人同化,或是觀念的相互同化、改變、糾結。如果,這種茶情更多的體現出美的物象的物質本體是天地的造化交織著人類的勞動的時候,就會格外的高貴動人。那是什麼?——就是茶德與茶情跟智慧一體表達。

茶情的境界

茶德與茶情的一體表達,既是茶人人生的高境界,又是茶道的高境界;高級的茶葉製品是這種雙高境界的體現,是茶人的自我實現。茶德與茶情一體表達是讓茶人超越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成為一個精神的人。這將是一個不朽的人,就像是孔子、關公、陸羽、盧仝,永遠的不會被人遺忘。

如果,制茶人心中沒有他人,遠離情感與道德去粗製濫造,就等於是暴殄天物;同樣,喝茶人心中沒有他人、遠離情感與道德心去喝茶,也等於是暴殄天物,體會不出一杯可口茶飲中含有他人的德與情,那和動物喝水也沒有兩樣。

誰能讓人們記住他製作茶的與方法;誰能讓人們記住他成就的美妙茶飲與方法;誰能讓人們記住他曾經喝過的美妙茶飲。——他們都是不會被人遺忘的不朽的人。

從廣義而言,茶情是在茶道中廣泛存在於廣大的勞動人民的愛心之中的,茶情,在茶鄉、在茶農、在茶,則是一個把情注入物質中形成為茶品的過程;茶情,在城市、在飲者、在情在性,則是一個從茶品中的感受鄉親鄉情的品茶的過程。無論是品茶的極致,還是極致的茶品都是智慧的產物,是一種交集著人類情感的智慧與勞動的產物。制茶之人是把情感注入到茶品生產之中;品茶之人是把對前者的理解從物質的茶品之上重新升華、釋放出來。這是一個後者把前者的心思與情感作為催化劑來促進自己思想濃縮、結晶再到升華的過程。這是一種愛的傳遞與循環,因為有熱烈的愛在其間,才會有藝術從中產生。

在前茶事中,做好茶是農人的藝術;在後茶事中,作好詩是文人的藝術。如果,把制茶的農家比作是畫家;那么,品茶人是音樂家。畫家畫出的是對生活的理解,音樂家譜出的是對生活的感悟。你能從一杯茶中理解生活的全部內涵嗎?你能從一杯茶中感悟人生的終極意義嗎?借用中國當代詩人吉狄馬加的詩句(既然,詩歌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人類智慧的結晶;詩,就應該是人類良知的眼睛。),我們這樣廣而告之:既然,茶道是人類文化的精粹和人類智慧的結晶;那么茶情就應該是人類良知的眼睛。如果,你讀了盧仝、范仲淹、蘇軾的詩,就知道,茶情是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深深敬意和同情。

茶情,作為茶道的六大外延之一,它的陶冶情操的功能更甚於茶藝。因為茶情是把茶藝的表現所導致的結果更進一步的升華,所以它是茶道中最唯美的部分。

無論茶情、或者某些茶情發表者是否表現出從客觀現實中游離向虛無,他們確實客觀地反映出他們感知的美的“茶及與茶相關的物象”(例如:茶山雨後的彩虹、文火細煙、小鼎長泉、吹噓對鼎鬲等等),並且在他人來說也感覺那樣的物象也是同樣的美妙。於是,像前者那樣的那種因茶而生的愉悅心境就會被不斷地模仿、複製、貼上、編輯及轉載,以至於因為不斷地被其他人分享而天下皆知了。以此小節前半部分與向上返回至概述中第四小節的那一段(茶情是一種高級精神產物.....依然是對其人心靈的客觀反映,......)來看,就能夠明白周作人對茶道的理解——儘管還有些膚淺,但還是說出茶道所內含的唯美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東西——茶情。

周作人說:“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茶情在於茶道的意義就是在於“分享‘愛茶之心’並將飲者的人生的某一個瞬間的體會化為恆久的記憶。那是帶著茗香和愛心的記憶。

茶道中的能與所

在特定的環境(茶室、茶道場、進行茶事活動的場所簡稱茶所)中,一切美的物象(茶葉、茶湯、茶器等等和進行操作的人及因為人的行為動作產生的形、色、聲、香、味、觸、法)激發著心靈的愉悅而產生美的情感,激發受體(飲者)所潛藏的藝術能力:語言、文學、書法、繪畫或是音樂、舞蹈等等。

茶情及藝能的釋放都是源自:茶為人心所識,為心所愛;人心為茶所動,為茶所感。(讀者注意:這裡幾個“所”字,是助詞,跟前面的介詞“為”字聯合使用;在下面一節出現的“所”字,是名詞。)

清代唯物主義思想家、“船山遺老”王夫之說:“能必副所”。“所”是指實有其體的物質,“能”是指實有其用的精神;“所”不在內而“能”不在外;“能”因“所”的刺激而被激發,而“能”可以達到對“所”的認識。

但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因美的事物而激發出美的情感;並不是每一個人飲下美好的茶湯後都有藝能釋放。

在茶事活動時,無論是蓋碗茶的綠葉點盞,還是工夫茶的小壺燜沏,任何的茶藝形式都不會排斥伴隨而生的茶情的存在。

茶情不但會產生於相對封閉的茶室之內、品茶之時,也會產生於開放的環境——茶山之上、茶園之中、農舍之內,在採茶之日、制茶之時。因為:愛茶之心人皆有之。茶因有愛而顯美色、秀姿、仙風、道骨。

愛茶之心人皆有之,但人們在不同的茶事活動中因愛茶而表現出來的形式和情感是不一樣的。

“老侉喜茶之形色,小蠻愛茶之味香。

南人飲茶崇煉性,北人飲茶尚怡情。”

南方人會花費工夫去慢慢地改易茶性,會花費工夫去慢慢地小壺微甌細品嘗。(茶本寒涼因釀造而性溫和)

北方人會玉手芊芊巧施力,抓、捏、揪、掰、揉、捻、吹,按、抖、挪、撥、拉、抬、推,於是就有:

“煉獄涅槃為轉世,情天恨海合開智。

七十八度最溫馨,晶瑩杯里碧琉璃。

不遜咖啡自有因,直提精神全爾真。

模糊泡飲堪自恣,兒茶使壽賽老龜。”(並不是罵人的話,唐代詩人杜甫作有《江南逢李龜年》,李龜年名字取義是希望像龜一樣長壽。)

下面涉及文學,就從狹義而言來談茶情。

茶情的表現依賴於飲者的個人興趣及修養,隨著飲者的不同則有高級茶情與低級茶情之分。其茶情高級者有藝能釋放,藉助其它藝術形式,產生藝術品。就好比是戀愛中的情人們會唱情歌、寫情書、寫詩歌向戀人表達愛情;其茶情低級者沒有藝能釋放,就好比有的人對戀人表達愛情的方式只是性的占有,偶爾會在高潮時發出囈語“啊!真舒坦!”,“真爽!”。“這茶不錯啊!”

——茶是肯定不會錯的啦。那,沒有藝能釋放,是誰的錯?(不怨天、不怨地,只怪自己沒情趣;不怪爹媽沒生好,只怪自己沒學好。)

藝術表達的能力依賴於飲者個體的修煉。茶道的意義就是整合各種方法來為飲者提供修煉的特定的場所,當然,還有滿懷情感、充滿智慧的茶葉製成的茶品以及或是茶飲。雅事相習、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則茶道大行矣。

自古及今,愛茶的文人雅士們在品飲芳茗甘泉時,受茶之滋,感茶之靈、思茶之德,精神振奮,或吟詩作賦,或揮毫潑墨,給人類製造了大量的精神食糧。茶情中折射出來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可以讓他人感知到愛茶的情人們的人格魅力。

古代茶道中的茶情

晉代杜育的《荈賦》是中國最早的歌吟茶事、抒發茶情的(詩詞歌賦類)文學作品,其賦全文如下:

“靈山惟岳,奇產所鍾。瞻彼卷阿,實曰夕陽。厥生荈草,彌谷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沈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績青霜,氤氳馨香,白黃若虛。調神和內,倦解慵除。”

《荈賦》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記載了茶葉從種植到品飲的全過程的文章,全篇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學基礎,還是‘廉簡育德’的中國茶道思想的先聲。

《荈賦》比唐朝陸羽的《茶經》要早四百多年。陸羽在其《茶經》一書里分三次提到杜育的作品,這在《茶經》整部書里都實為罕見。由此可見《荈賦》在中國茶文化史上的地位。

“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從《荈賦》中晉代時人的所成茶湯的品相與後來唐人煎茶的景象相比較來看兩者,別無二致。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唐·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瓮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己,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自唐僧皎然發明‘茶道’一詞起,中國人有了‘茶道’這一概念和對茶道的追求。

【注】爨(音cuàn,灶,或燒火做飯。詩意是說浙江的好友採回茶葉,在爐灶上生火用鼎、甑殺青,製作很好茶餅送給我(皎然)。可以把詩文的前兩句看為倒裝句,也可理解為詩人得到茶葉後再次用爐灶灸烤、金鼎煎煮。爨鼎二具,是前後茶藝、前後茶事之中必不可少之茶器。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唐·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鏇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這首詩就是同陸羽《茶經》齊名的玉川茶歌。此詩以浪漫主義手法抒發了對茶飲的身體感受與心靈感受,同時,又對茶農寄予同情,是體現唐人重茶情好玄道風尚,極言茶功而又超邁飄逸的好詩。作者盧仝(約795-835),自號玉川子,少有才名,未滿20歲便隱居嵩山少室山,不願仕進。朝廷曾兩度要起用他為諫議大夫,均不就。盧仝一生愛茶成癖。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慾,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注之心,才能略有寄託。

《寶塔詩·茶》唐·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夸。

《和韋開州盛山茶嶺》唐·張籍

紫芽連白蕊,初向嶺頭生。

自看家人摘,尋常觸露行。

張籍在此詩中贊種茶人勤勞,所出茶品精良。

《茶詩》五代後晉·鄭邀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惟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見‘惟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之句,可知五代時十國時期,煎茶法還在使用。

《嘗茶和公儀》宋·梅堯臣

都籃攜具上都堂,碾破雲團北焙香。

湯嫩水情花不散,口甘神爽味偏長。

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盧仝走筆章。

亦欲清風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旁。

發端於唐代的鬥茶活動到了宋代更加流行。宋代的福建建安成了中國最負盛名的茶區,北苑又是宋太宗圈定的貢茶區,為決出進貢品種,遂使鬥茶在建安興隆起來,每年新茶上市,各茶區的茶家攜帶珍品,身懷絕招,前來比試。當地職官在福建轉運使的率領下,充當評判,作出裁決。有詩為證:

《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宋范仲淹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

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斗余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採薇。

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璣滿斗歸。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茶詩,古人把它和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相比美。范仲淹此詩借詠鬥茶揭示世態,明言茶功、暗諷時弊,忽以屈原、劉伶入詩,暗示對國事的憂慮,展現了一個政治家的胸懷。

《試院煎茶》宋·蘇軾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夸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長苦飢,分無玉碗捧蛾眉。

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

不用撐腸掛腹文字五千卷,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東坡此詩中煎茶之情境已無前代鄭邀《茶詩》中‘惟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之類的描述,但從“銀瓶瀉湯夸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來看,或許東坡是在批判當時‘宋人’點茶的奢靡之風。從後面的“磚爐石銚行相隨”來看,那時‘人間’已經開始流行使用有柄帶嘴兒的砂銚兒、釉瓷壺之類的茶器了。

銀瓶是銀制煎水湯瓶,點茶的用具。從東坡的前輩蔡襄所言“瓶要小者易候湯,又點茶注湯有準。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來看,宋代人對茶器的追求已不是唐人陸羽所主張的:“鍑:鍑以生鐵為之……用銀為之,至潔,但涉於侈麗。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恆而卒歸於銀也。”的廉簡育德了。

想那蘇學士主持‘高考’時,本應是春風得意、意氣風發的好時光,偏要說“我今貧病長苦飢,分無玉碗捧蛾眉。”——有點兒“為填新詞強說愁”的意思了。或許他是深怕應了百代文宗韓昌黎的那句話:一朝富貴還自恣,長檠高張照珠翠。吁嗟世事無不然,君看牆角短檠棄。

過了這個村沒了那個店。《唐風》所謂:弗馳弗驅,他人是愉;弗鼓弗考,他人是保。‘烏台詩案’自是‘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大文豪蒙恩澤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量移汝州。後來雖得大史家一時興起薦為翰林學士,卻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蘇學士很快就又‘花退殘紅’《蝶戀花》,《汲江煎茶》飲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去了。

難兄難弟貶謫起伏雖是仕途險惡,子瞻子由哥倆唱和卻為文壇佳話。

蘇二學士的《和子瞻煎茶》與其兄的《試院煎茶》從形式到思想皆可稱是珠聯璧合。

《和子瞻煎茶》宋·蘇轍

年來病懶百不堪,未廢飲食求芳甘。

煎茶舊法出西蜀,水聲火候獨能諳。

相傳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

君不見: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爭茶不知勢。

又不見:北方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夸滿口。

我今倦遊思故鄉,不學南方與北方。

銅鐺得火蚯蚓斗,匙腳鏇轉秋螢光。

何時茅廬歸去炙背讀文字,遣兒折取枯竹女煎湯。從蘇轍的“北方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夸滿口”可知,在唐宋及以前,無論江南、中原、浙東、西蜀,在茶水中放入姜、鹽、椒,是很常見的煎茶形式,從今天南方的‘擂茶’還可見到這種五味調和的飲茶方式。

《汲江煎茶》宋·蘇軾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東坡此詩與其當時的人生際遇有很大關係。通過對‘月夜江邊汲水煎茶’這些細節的描寫,詩人被貶後寂寞無聊的心理,很生動地表現出來了。從‘枯腸未易禁三碗’來看,詩人作詩有時難免有強為之事,強為雖不得其清新,卻滿含情感。大約飲茶湯、搜枯腸、陶茶情之後,更加無聊,所以會有‘坐聽荒城長短更’之句。《汲江煎茶》詩中的獨飲的落寞,甚似李白的《月下獨酌》。酒,不宜獨酌,獨酌則的孤寂;茶,不宜獨飲,獨飲則的落寞。朝雲哩?

大文豪蘇東坡堪稱“詩史”第二,借《荔枝嘆》干涉茶事,云: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

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

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賤血流千載。

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游。

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wěi)

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饑寒為上瑞。

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

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

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東坡此詩前半部分借用前代之事揭露統治者的貪婪,後半部分批評了奢靡的鬥茶之風,給予勞動人民深深同情。此詩全無風花雪月的唯美,只用“二尤”挑事,,充分表達作者的廉儉育德的茶道思想和仁愛之心。

《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宋·蘇軾

仙山靈雨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從此擬人化的贊茶詩來看,蘇學士確是憐香惜玉,甚解風情之人。負水齋居士打油詩二首《黃茶嘆》明珠暗投尋常事,可恨正值豆蔻年,深閨無風忽雲雨,碧玉破瓜請君憐。《白茶嘆》誰憐紅顏彈指老,垂髫之年既萎凋。剎那芳華君須記,三杯退盡麻疹燒。負居士謂:白茶為天山童姥,黑茶是滅絕師太。黃茶是碧玉破瓜,青茶是出閣少婦。綠茶為青春曼妙,紅茶為徐娘半老。

《睡後茶興憶楊同州》唐·白居易

昨晚飲太多,嵬峨連宵醉。

今朝餐又飽,爛熳移時睡。

睡足摩挲眼,眼前無一事。

信腳繞池行,偶然得幽致。

婆娑綠陰樹,斑駁青苔地。

此處置繩床,傍邊洗茶器。

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

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

盛來有佳色,咽罷余芳氣。

不見楊慕巢,誰人知此味?

此詩是詩人午睡後在園中露天煎茶品飲思念遠方故人所作。

白氏飲茶不單在樹蔭下、青苔地上“置繩床”、“洗茶器”,有時還會“移榻臨平岸,攜茶上小舟”。

有著‘詩魔’、‘詩王’稱號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留下了大量‘茶詩’。據‘和茶網’統計,白居易存詩二千八百首,提及‘茶’字的詩有八百首,其中記敘茶事、茶趣的就有五十多首。

“品茶先備水”,白居易深知其中三味。

“泉憩茶數甌,嵐行酒一酌”,用的是泉水。“渭水煎來始覺珍”,用的是河水。“吟詠霜毛句,閒嘗雪水茶”與“融雪煎香茗,調酥煮乳糜”用的則是雪水。“盛來有佳色,咽罷余芳氣。”與“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是春天喝春茶。“游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寫的是夏天喝茶。“夜茶一兩勺,秋吟三數聲”寫的是秋天喝茶。

白居易每日茶事多多。“檐前新葉復殘花,席上餘杯對早茶”說的是日出飲早茶。“鼻香茶熱後,腰暖日陽中”說的是中午喝茶。‘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桃根知酒渴,晚送一杯茶’則說的是入夜飲晚茶了。‘午茶能破睡’,‘破睡見茶功’,這是用...

正在關注...

中國茶情

《茶經》是陸羽字寫的精魂。二、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磐聲茶是中國人的普遍良心,它崇尚善良、自尊、獨立和寬容,它內蘊神秘、自然、靈動和智慧。茶里凝結著跏珍的基本人性 ...

茶情

茶情發生的原理是人的感官受到以茶葉、茶飲為中心的物質、物象等的刺激,引發感覺神經的興奮並把感覺衝動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大腦皮層的思維活躍然後在語言中樞形成了 ...

茶情咖啡廳

茶情咖啡廳祝大家新年快樂初五開市正式營業唷!!Nophotodescriptionavailable.1Like.

茶情咖啡廳

開放內用囉有空來走走記得口罩戴好戴滿關心您^^.9Likes1comment.康翔泰,profilepicture.康翔泰.太好了,送女兒回去學校的時候就可以去看看妳們了!茶情咖啡廳 ...

茶情咖啡廳

開放內用囉有空來走走記得口罩戴好戴滿關心您^^.9個讚1則留言.康翔泰,profilepicture.康翔泰.太好了,送女兒回去學校的時候就可以去看看妳們了!茶情咖啡廳, ...

茶情雙月刊

共9筆資料,第1/1頁,每頁顯示20筆.回上一頁.關閉.:::茶樹栽培技術·栽培管理·茶園土壤肥料·茶樹遺傳育種·茶園水土保持·茶園氣象環境.

零時差時尚茶房(永和店)

地址: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一段125號2樓

電話:歡迎提供

非常男女敘緣小品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仁化街40號1樓

電話:歡迎提供

男女平等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平等街128號

電話:02-2862-7666

小歇泡沫紅茶店(林口店)

地址:新北市林口區中正路72號

電話:歡迎提供

老街驛站複合式餐飲&陶藝教室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尖山埔路48號

電話:02-2907-2178

萊茵河泡沫紅茶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吉安街39號1樓

電話:歡迎提供

千秋茶苑

地址:新北市泰山區明志路三段359號

電話:02-2901-5304

大三巴茶室

地址:新北市中和區忠孝街104號

電話:歡迎提供

美國紅茶(板橋-溪崑)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溪崑二街6號

電話:02-2687-7802

溫馨園

地址:新北市三重區福德南路46號

電話:02-2970-6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