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布農族 2024

布農族

布農族 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布農族,原住民族祭儀年表,原住民染的文化布農族染線_黃色篇|台灣課本沒教的事|環島...,地理分佈-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布農族,布农族-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Wikipedia,布農族,布農族-原住民文化園區,布農族-原住民族委員會,布農族-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布農族-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布農族-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布農族-地理分佈-原住民數位博物館,布農族文化,布農族文化-南投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布農族族群簡介-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布農族,布農族是最會打獵的原住民族!?一窺...

布農族

 

地理位置

布農族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布農族分為六大社群:卓社群(南投縣玉山一帶)、卡社群(南投縣東部山區一帶)、丹社群(南投與花蓮縣界一帶)、巒社群(南投縣、嘉義縣界玉山一帶)、郡社群、搭科布蘭郡(簡稱蘭社群,在今中央山脈南投,人數較少)。現今布農族的分佈地以 南投縣信義鄉最多、其次為花蓮卓溪鄉,另外還有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台東縣海端鄉。總人口數約五萬多人(民國98年7月數據)。布農人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是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

 (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文化特質

台灣原住民族當中,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的布農族。西元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 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也不攻自破,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每年十一~十二月之間,布農人舉行小米播種祭,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因此社裡的男子圍 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台灣原住民族的音樂堪稱 世界音樂的瑰寶。

除了「祈禱小米豐收歌」,布農族的器樂演奏是原住民族當中保存最完善的一族:

◎ 杵音是布農族與日月潭邵族特有的樂器,通常由八至十六根長短不同的木杵,交替的在石板上敲擊,藉著不同音階演奏出優美的旋律。在從前,族人也用它來傳達訊息。

◎ 口簧琴是原住民族普遍的樂器,但每一族使用的時機稍有差異。以布農族而言,是排遣寂寞或悲傷時渲洩情感的工具。在排灣、泰雅、阿美則是談情說愛,男女互表情意的催化工具。

◎ 另一種布農族特有的樂器是四弦琴(在卡社為五弦),是族人自娛的樂器。

◎ 弓琴也是布農族盛行的樂器,以竹子為弓、細鋼絲為弦,一端銜在嘴裡,左手持弓右手撥弦,悠揚的琴音雖然細微,卻耐人尋味。

 

參考資料:

台灣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1]

‧《崇嶺隱士 玉山精靈 : 布農族 = Bunum》,亞磊絲‧泰吉華坦著,臺北市:台灣原住民族產業發展協會,2007。[2]

‧《我用生命唱歌 : 布農族的音樂故事》,吳榮順、曾毓芬著,南投縣水里鄉: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7。[3]

‧《布農族》,黃應貴著,臺北市:三民,2006。[4]

‧《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海樹兒‧犮剌拉菲著,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6。[5]

‧《布農族原始神話傳說》,金正勝著,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6。[6]

‧《布農族射耳祭音樂之宗教與社會功能》,林怡芳撰,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7]

 

References 台灣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www.tacp.gov.tw) 《崇嶺隱士 玉山精靈 : 布農族 = Bunum》,亞磊絲‧泰吉華坦著,臺北市:台灣原住民族產業發展協會,2007。 (tulips.ntu.edu.tw) 《我用生命唱歌 : 布農族的音樂故事》,吳榮順、曾毓芬著,南投縣水里鄉: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7。 (tulips.ntu.edu.tw) 《布農族》,黃應貴著,臺北市:三民,2006。 (tulips.ntu.edu.tw) 《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海樹兒‧犮剌拉菲著,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6。 (tulips.ntu.edu.tw) 《布農族原始神話傳說》,金正勝著,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6。 (tulips.ntu.edu.tw) 《布農族射耳祭音樂之宗教與社會功能》,林怡芳撰,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tulips.ntu.edu.tw)

正在關注...

布農族

布農族

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布農族

布農族的氏族又可分為卓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郡社群及蘭社群等6個主要氏族,社會組織以父系大家族為主,重視其氏族內的親屬關係,與其他不同氏族亦有 ...

原住民族祭儀年表

布農族的祭典大多具有排他性,但射耳祭則可允許異社群的人參與。為了準備射耳祭所需的獵物耳朵,在祭典之前,部落裡的成年男子須上山狩獵。所謂的射「耳」祭,指的 ...

地理分佈

布農族分布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山區,廣及於高雄市那瑪夏鄉、台東縣海端鄉,而以南投縣境為主。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縣的仁愛鄉與信義鄉,以南投縣為 ...

布农族

布农族(布农语:Bunun,旧称Vonum),清朝时期、日治时期称为武仑族:104,台湾原住民族的一个族群,是台湾原住民族群中迁移力最广阔的民族,同时也为南岛民族的一 ...

布農族

沒有這個頁面的資訊。瞭解原因

布農族

布農族屬父系社會,有從父居、父系繼承的性質;家族由兩個世代以上所組成,屬於大家庭的形式,人口常達3、40人。婚姻制度屬於嫁娶婚,而氏族之間的通婚多由長輩決定,目前 ...

布農族

布農族(布農語:Bunun,舊稱Vonum),清朝時期、日治時期稱為武崙族:104,台灣原住民族的一個族群,是臺灣原住民族群中遷移力最廣闊的民族,同時也為南島民族的一 ...

布農族

布農族(布農語:Bunun),清代文獻稱為武崙族,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上,現在的人口約五萬餘人。

布農族

布農人目前主要分佈於南投縣的仁愛、信義兩鄉,花蓮縣的卓溪、萬榮兩鄉,台東縣的延平、海端兩鄉,以及高雄縣的三民及桃源兩鄉。其人口數一直是台灣原住民族中第四者,但 ...

布農族文化

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當中,活動率最強,移動率最頻繁的族群,由於足跡曾踏遍整個中央山脈,故有「中央山脈守護者」的美譽。傳統布農族人保存了最純樸的南島文化十限原始 ...

布農族文化

布農族居住於中央山脈的兩側,是典型的高山民族,共分為卡社群、郡社群、卓社群、丹社群、巒社群以及被同化的蘭社群等六個社群。布農族對於農作的歲時祭儀非常謹慎, ...

布農族族群簡介

布農族的氏族又可分為卓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郡社群及蘭社群等6個主要氏族,社會組織以父系大家族為主,重視其氏族內的親屬關係,與其他不同氏族亦有 ...

布農族的神話傳說與「歷史」

Lamungan是一般布農族耆老所熟悉的最古老的祖先起源地名,不少族人相信該地域約位於今天之民間、社寮、乃至竹山等區域。這時期布農族「核心」氏族群已然成形,許多異族成分 ...

建築

布農族建築材料包括板岩、木材、茅草及籐皮數種,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運用方式。例如北部的布農人以板岩為建屋的主要材料,以板石砌牆、蓋頂、鋪地,僅樑柱使用 ...

族群介紹

布農族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布農族分為六大社群:卓社群(南投縣玉山一帶)、卡社群(南投縣東部山區 ...

歷史遷移

布農族(Bunun)現居在中央山脈及其東西側,以bunun一詞來稱呼自己,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後成為族名沿用至今。布農族的起源有糞生、石生、葫蘆生等多種不同的神話傳說, ...

深入認識布農族

布農族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布農族分為六大社群:卓社群(南投縣玉山一帶)、卡社群(南投縣東部山區一帶)、丹 ...

祭儀文化

在布農族的口傳中,並未發現有所謂的創世或宇宙起源口傳,而只有太陽、月亮、星辰等自然物與布農之對話(葉家寧2002:24)。布農族的族群起源傳說是由一首歌謠開始的, ...

認識原住民族

布農族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布農族分為六大社群:卓社群(南投縣玉山一帶)、卡社群(南投縣東部山區 ...

認識布農族

傳說布農族來自中國大陸,傳說早期有個皇帝的女兒,身上長出難以根治的皮膚病,太醫也束手無策,只好招告天下;「誰能治好公主的病,就將公主許配給他」,公告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