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行>阿美族 2024

阿美族

阿美族行 2023阿美族詳細大解析!帶您認識阿美族祭典及豐年祭活動!,什麼是阿美族?-Skyscanner台灣,認識原住民族-族群介紹,認識原住民族-族群介紹-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阿美族,阿美族-原住民族委員會,阿美族-熊臺灣,阿美族-傳統文化-原住民數位博物館,阿美族-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阿美族-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阿美族-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Wikipedia,阿美族的文化傳承與傳統教育,阿美族簡介阿美族分佈在台灣東部,阿美族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Facebook

阿美族

簡介

       阿美族人群聚而居,部落規模大、人口多,祭典活動特別盛大,以每年的豐年祭典最具代表性。

美麗的家園

       阿美族自稱為「pangcah」(邦查),含有「人」、「同族人」的意思,臺東的阿美族人多數住在卑南族的北邊,被卑南族人稱為「Amis」,有北方人、北方民族的意思,後來受到學術界的採用與傳播,成為廣為人知的族群名稱。阿美族的起源神話中,有「創生神話」以及「發祥傳說」兩大類別系統;北部阿美族人傳說祖先是由神降生而來,南部阿美族人認為祖先是由石頭誕生而來。        阿美族是原住民族群中人口最多的一族,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以東、立霧溪以南的平原地區,包含臺灣東部的花蓮、臺東兩縣,以及屏東縣的恆春半島。阿美族人分布遼闊,按照區域與風俗可區分為北部阿美(又稱為南勢阿美)、中部阿美(包含花東縱谷的秀姑巒阿美與海岸地區)、南部阿美(包含臺東阿美與恆春半島的阿美族)三大區塊。        阿美族人與外人接觸的歷史紀錄,最早可追溯到四百年前荷蘭金礦調查隊的相關資料,不過阿美族與外界積極、密切的互動是在清朝統治臺灣的最後二十年。清同治 13 年(1874)發生牡丹社事件,為恐怕國際勢力介入原住民地區,清朝推動開山撫番政策;除開闢北、中、南通往東部的道路,並鼓勵漢人前往東部發展。為了闢建道路,清朝過度徵調族人整飭道路,雙方因溝通不良而發生衝突;光緒 3 年(1877)年東海岸的靜埔與港口部落聯合反抗清軍,被稱為「大港口事件」。清末也因為漢人的移住,阿美族人逐漸與漢人有比較頻繁的接觸,學習到水稻耕作技術外,亦認識到漢人的文化與風俗。        二十世紀初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日本政府在山腳設立隘勇線,防守太魯閣族與布農族,並要求鄰近的阿美族部落協助,日方強勢的作風導致阿美族人群起反抗。日明治 41 年(1908),花蓮七腳川社因為日本政府藉口隘勇脫逃、怠忽職守,欲大力建設東臺灣而遭到掃蕩,被稱為「七腳川事件」。明治 44年(1911)東海岸的麻荖漏部落(Madawdaw)、都歷部落(Turik)又因被日人羞辱苛責而發動抗日,稱為「成廣澳事件」。阿美族人的部落式民族社會,在歷經衝突與調適後,才逐漸與外來的國家力量取得平衡。        民國 50 年代(1960 年代)起,都市就業機會增加,阿美族人也因而遷居到各城市中,在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高雄市、花蓮市等都會區形成新部落,屬原鄉地區外的都市阿美。

產業

       阿美族人傳統產業為農業與漁業,近代則增加技術勞動類的產業。阿美族的傳統農業以小米(hafay)耕作為主;清領時代才開始接觸到水稻(panay)的種植技術;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水稻逐漸普遍,稻米並成為族人主要糧食之一。水稻文化的普遍,除了改變以小米為核心的歲時祭儀觀念,豐年祭活動的時間也調整為水稻收成後辦理,對於阿美族的文化變遷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近代因為臺灣社會由農業轉為工商業發展,技術勞力性工作機會增加,不少族人轉為從事勞力性工作,或投入中遠洋漁業,抑或在臺北、高雄都會區從事服務業等工作。

建築

       阿美族過去傳統部落以集會所為中心,家戶比鄰而居,部落外圍為耕地、獵場或漁區,屬於聚居型部落;部落建有瞭望臺、集會所以維繫部落安全,傳統家屋由住屋、穀倉與豬舍或牛舍等建物所構成。阿美族傳統家屋以茅草興建,為單室前門的長方形住家,每二、三年左右會在秋天把屋頂茅草換新。家屋內部以木板、竹板區隔分出廚房、客廳、寢室等不同空間,屋內的核心位置是三塊石塊堆疊而成的爐灶(paruod)。二十世紀因為社會環境與經濟產業轉型,鋼筋水泥構建的家屋逐漸增加,成為今日族人主要的住屋形式。

飲食

       阿美族的日常飲食除了農耕活動生產的稻米作物外,還有採集得來的野菜植物,以及捕漁狩獵所獲的魚肉類等。目前阿美族人以稻米(panay)為主食,但糯米在文化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婚喪喜慶的儀式中都會出現。阿美族人將蒸熟的糯米飯稱為 hakhak,將糯米飯舂打後的麻糬則稱為 toron,兩者今日都成為代表花蓮和臺東的特產。        阿美族因為植物採集知識的豐富,而善於將野菜應用於飲食中,因此又被戲稱為吃草的民族,部落中常見的野菜與植物有檳榔(’icep)、毛柿(kamaya/kafohongay)、麵包樹(apalo/facidol)等。捕魚與狩獵所獲得的魚類與獸肉,為阿美族人食物中的蛋白質來源,其中獨具風味的石頭火鍋烹飪法與醃肉(siraw)非常具有文化特色。石頭火鍋是將高熱的石頭,丟入以檳榔葉做成的鍋子(cifar/kadong)當中,用以烹煮鍋內魚蝦,相當具有民族風情;保存肉類而醃製的山豬肉 siraw,也因氣味獨特而具有代表性。另外阿美族人會在居家四周種植檳榔樹,收成後可作為休閒零食外,也是婚節祭祀、男女交誼時的重要食品,阿美語稱為 ’icep。

服飾

       阿美族傳統服裝的製作,最早採用以樹皮為底,並以竹針穿過香蕉絲為線縫製成的布匹;除樹皮外也使用耐磨的麻布與動物皮,黃籐則可作為製作帽子的材料。物資交換日漸頻繁方便之後,手工製作的服裝逐漸減少,二十世紀前半,經由交換得來的棉布已經相當普遍。        阿美族的傳統服裝可分為花蓮縣與臺東縣之樣式,從頭巾、上衣、裙子可區辨其差異,色彩方面偏好紅色、黑色、白色、藍色及綠色等,服裝形制搭配顏色的運用,具有色彩鮮豔、亮麗活潑的意象。阿美族的頭目、巫師具有特殊社會地位,在重要場合與儀式時穿著長袍,配上檳榔袋與帽子。檳榔袋是阿美族人放置檳榔、石灰、荖葉、煙斗、煙草的地方,由母親製作贈送給子女,或是由女子贈送給情人,也稱為「情人袋」(’alufo)。情人袋不論平時與祭典都是最實用、常見的服裝配件。傳統服裝中的帽子,也具有區辨身分的意義,頭目與各年齡階級利用帽飾,凸顯在部落中不同的身分地位與所屬階級。

工藝

       阿美族人利用自然環境中的植物,搭配手工藝技術發展出各類生活器具。木製用具有樂器木鼓、木拍板、匙等;竹製用具有竹水筒、趕鳥器、竹砲等;籐類用來編織為魚簍、魚筌等;月桃葉、空心草則可編織為草席等。此外,陶器製作也相當有名氣,以木拍、竹刀等工具,拍作成陶器形狀,在露天燒製後完成,當中以花蓮縣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最為有名。 

歌舞

       阿美族的歌謠與舞蹈通常同時存在,歌謠用領唱與答唱、吟唱歌詠及複音對位的方式,呈現宗教儀式、宴會交誼與休閒需求的不同表現,再加上舞步、隊形的變化,展現出多樣化的特色。阿美族歌謠當中,臺東阿美族人郭英男所演唱的老人飲酒歌,被使用為民國 85 年(1996)亞特蘭大奧運宣傳曲,成為享譽國際性的阿美族歌謠。  

祖先的規範

       阿美族語稱部落為 niyaro’,意思是柵圍內的人,說明了阿美族部落藉由竹籬笆、木柵防衛的地理空間性。阿美族部落的縱向政治關係是藉由領袖制度、年齡階級來維繫,橫向家族關係則由母系婚姻制度來連結。

母系婚姻

       阿美族人的社會制度,除了領袖制度與年齡階級,還有母系婚姻制度,主要特色為從妻居,以及財產與家系繼承為母女相傳兩項。阿美族傳統婚姻女性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婚前男性前往女性家中義務工作數月至數年,婚後男性跟隨妻子居住。民國 50 年代(1960 年代)之後,阿美族人與其他族群的接觸與通婚越來越頻繁,傳統從妻居的婚姻方式漸漸調整為嫁娶婚姻,家業也由男子代替女性承接,成為偏父系的社會。

領袖制度

       阿美族最高領袖是大頭目,透過選賢與能制度,由地方領袖、男子年齡階級與司祭家代表在會議中選出。        近代阿美族的大頭目中以古拉斯 ‧ 馬亨亨最為有名。古拉斯 ‧ 馬亨亨(Kolas Mahengheng)是臺東阿美馬蘭社人,出生於清咸豐 2 年(1852),因為身材高大、聲音宏亮而被暱稱為「馬亨亨」。古拉斯 ‧ 馬亨亨(Kolas Mahengheng)在清末日初時期,經常往來於花東縱谷及東海岸各個部落,調解不少各族之間的紛爭與多起部落反抗事件,例如日本殖民統治初期的「七腳川事件」、「麻荖漏事件」等。民國 89 年(2000)年臺東縣政府為肯定「馬亨亨」的成就,特別將通往臺東車站的外環道命名為「馬亨亨大道」。

年齡階級(selel/kapot)

       阿美族的部落男子按照年齡分為各種不同階級,負責統籌規劃與執行部落的各項事務。阿美族部落的男子在 13、14 歲時,進入集會所(sfi)接受各類知識、勞務、軍事學習與訓練,訓練時以 2 至 5 歲為一個年齡層級,共同居住生活與學習,並按照不同年齡層分擔不同類別的部落任務。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制度,主要肩負著部落的軍事、行政與政治功能,每個階級有其專屬的名稱。        阿美族人口多、分布廣,各部落年齡階級可分為「襲名制」與「創名制」兩類型:襲名制度的年齡階級名稱,以花蓮南勢地區為主,固定使用延續下來的各階級名稱;創名制度以馬蘭等南部阿美族部落為主,以當年度重大事件為各階級名稱,像是「拉日本」代表日本時代來臨、「拉民國」代表民國時代來臨,「拉電腦」代表電腦時代來臨等,顯示阿美族藉由年齡階級的創名方式,記憶部落重要紀事。年齡階級與母系社會承繼制度正顯示阿美族在家族事務與部落公共事務上,男女有別、社會分工的文化特色。

風俗與民情

       阿美族的傳統信仰相信天地萬物都有靈性,以 kawas(靈魂)為核心概念,有神、鬼、人、動物、植物等不同類別;kawas 也因為屬性不同而在空間上有天上、地下靈不同層次的分類;天上神有天神、太陽神、月亮神等,地下靈有河神、海神、土地神、動物神等,可以說是一個秉持萬物有靈、多神信仰觀念的民族。        阿美族傳統信仰中的巫師,稱為 cikawasay 或 sikawasay,是專職的宗教人員,用占卜的神靈溝通儀式為族人消災、治病。巫師除了幫個別族人招吉避兇外,也會在部落農耕儀式與狩獵前後的各項儀式中,向天神祈福或感謝。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時期,基督宗教傳入阿美族部落,以長老教會、天主教、聖教會、真耶穌教會等信徒較多,基督教的牧師或是天主教的神父,在部落中取代了巫師許多的祈福儀式與服務工作,成為目前阿美族部落中最普遍、主要的宗教專職人員。目前阿美族部落中除了傳統宗教、西方宗教外,在臺東、恆春半島也有信仰漢族民間宗教信仰的部落,整體呈現多元並存的宗教現象。

豐年祭(ilisin/malaikid/malikoda/kiluma’an/zukimisai/siukakusai)

       豐年祭是阿美族人在小米收穫後,族人為感謝神靈而舉行的祭典。豐年祭的名稱,各部落因說法不一,有 malalikid、malikoda、kiluma’an 等說法,後來受日本語影響而有 zukimisai(月見祭)與 siukakukai(收穫會)等不同說法,現在多稱為豐年祭。        豐年祭原是小米收穫後進行,在部落稻米種植面積大量增加後,祭典時間改為稻米收割後舉行。每年 7 月開始,各部落按照稻米收成時間由南往北安排辦理,祭典時間為期 1 ∼ 7 天之間。豐年祭雖然以豐收為名,但內容包括豐收、謝神、聯誼、社交與年齡階級晉級儀式、軍事訓練驗收儀式等,是具經濟、宗教、社會、政治、文化等多性質的綜合活動。豐年祭的多面向活動,具有多元文化特質的意義,加上參與人數眾多,規模相當盛大。阿美族人即使移居都市,仍然持續辦理豐年祭典,傳承各項傳統文化與觀念,這個祭典也是新一代族人對部落文化認同的重要活動。

漁撈祭

       阿美族的漁撈祭包含海祭與河祭,是在每年 5、6 月間祭祀海神或河川神的活動,族人藉此祈求出海平安或撈捕魚類滿載而歸。漁撈祭典有不同的名稱,在海邊進行的海祭,北部阿美稱為 mia’adis,海岸阿美族稱為 misacepo’,馬蘭阿美族稱為 mikesi’;撈捕淡水魚的河川祭,沿秀姑巒溪兩岸的阿美族人稱 為 komoris。而都歷部落於民國70年(1981) 中斷過海祭,復於民國100年(2011)時恢復此祭儀,更名為 pafafuy。        漁撈祭具有敬老尊賢的意義,祭典由青年以魚蟹、米酒祭拜河神或海神後揭開序幕,接著由各年齡階層進入海河溪流中撈捕魚類。近午時分,青年將捕獲的魚類集中、烹煮,並按照年齡階級的輩份順序,將煮熟的漁獲送交長者、耆老品嚐,以表示老者優先,而年長者也會賞賜漁獲給表現良好的年輕人,具有互助共享、重視長者等倫理觀念。

正在關注...

2023阿美族詳細大解析!帶您認識阿美族祭典及豐年祭活動!

2022年10月13日—阿美族豐年祭時間在每年7月中旬至9月初,各村有自發性的豐年祭,台東縣在7月份展開,花蓮縣則在8月,其中最常見的祭典儀式有成年祭、迎賓舞、豐年舞、耕種 ...

什麼是阿美族?

2016年6月2日—臺灣原住民有16大族群,最大的族群就是阿美族,總人口有大概18萬餘人,一般他們會在花蓮、台東和屏東聚居。而阿美族在不同地域會有不同的名稱,南部的阿美 ...

認識原住民族

阿美族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因他們相信多偶婚會遭受天譴而有不當的後果;也因此,他們離婚和再婚盛行。阿美族為母系社會,傳統上為男嫁女娶,婚後居妻家,財產亦由女 ...

認識原住民族

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十四族中人口數最多的一族,大多分布於台灣東部地區,以花蓮到台東一帶的縱谷平原與海岸山脈外側之平地為主,也有部分族人居住於屏東恆春地區。1899 ...

阿美族

阿美族自稱為「pangcah」(邦查),含有「人」、「同族人」的意思,臺東的阿美族人多數住在卑南族的北邊,被卑南族人稱為「Amis」,有北方人、北方民族的意思,後來 ...

阿美族

阿美族分為北部群、中部群和南部群。北部群包括南勢阿美,中部群包括秀姑巒溪及海岸阿美,南部群包括卑南及恆春阿美。,主要分佈於花蓮、台東兩縣,台東市是阿美族人口 ...

阿美族

阿美族所處環境造就了阿美族人相當獨特的飲食文化。阿美族人的飲食文化中的特色有三大點︰海鮮水產食物的喜好、擁有豐富的野菜文化、以及風味特殊的醃生肉 ...

阿美族

阿美族(阿美語:Amis、Pangcah)是臺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主要分布於花東縱谷平原與海岸山脈各大鄉鎮,少數分布於屏東縣牡丹鄉、滿州鄉一帶。

阿美族

阿美族(阿美語:Amis、Pangcah)是臺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其原鄉主要分布於花東縱谷平原與海岸平原地區,少數分布於屏東縣牡丹、滿州鄉一帶。總人口數約21萬餘人,是 ...

阿美族

阿美族(阿美语:Amis、Pangcah)是台湾原住民的一个族群。主要分布于花东纵谷平原与海岸山脉各大乡镇,少数分布于屏东县牡丹乡、满州乡一带。

阿美族的文化傳承與傳統教育

由吳明義著作·被引用2次—第三天曰pitanam,為新sapalengaw預行演習儀式之日。到了舉行就任式的當天(第四天)新任的sapalengaw天亮即起身,通知所.有親族們請他們來 ...

阿美族簡介 阿美族分佈在台灣東部

以下種種主要祭禮。...,預祝將來小米莊稼豐收。...器皿清洗乾淨,以免與小米的精靈相剋。...順小米豐收。...長大了。...行。⑹乞晴祭Pakacidal:這是不定期的活動,如 ...

阿美族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家族事務是以女性為主體並由女性負責,家族產業之繼承以家族長女與其他女性為優先。家族/氏族多指母系一族。在部落中,有關部落的大小事務則是由部落 ...

南振碗粿浮水魚皮羹

地址:台南市北區西門路二段420號

電話:06-221-3911

許家芋粿、蝦仁肉圓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06號

電話:06-229-0301

蘋果素食料理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正興街92號

電話:歡迎提供

天玥胡椒餅(台南大東夜市)

地址:台南市東區林森路一段316號,大東夜市

電話:0989-350-917

饕公麻辣燙(永康店)

地址:台南市永康區中山北路16號

電話:06-243-8912

阿秀雞肉飯

地址:台南市柳營區中山西路一段121號

電話:06-622-4168

一級棒複合養生海苔美食館

一級棒複合養生海苔美食館是一個其他小吃

地址:台南市永康區中正路798號

電話:06-242-3688

義成水果店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一段116號

電話:06-226-5380

家芳素食

地址:台南市南區灣裡路464-1號

電話:06-262-4041

三股橋頭蚵嗲

地址:台南市七股區三股里2號四(四季海產對面)

電話:歡迎提供